過去的一年跑了8個國家、14個省份和一百多個農場,認識了幾十位在農業科技領域創業的朋友和公司。在此,對未來幾年智能農業的發展做以下幾個預測:
1. 農業領域的人工智能 (Agricultural Intelligence) 會率先在產業鏈的末端爆發。目前全世界的農產品利潤都集中在零售端,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勞動力減少,價值鏈往上游移動的趨勢不可避免,最先增長的,一定是從采收到零售的這一環節。
2. 以無人機和自動化拖拉機為代表的前端“機器人”產業會快速發展。但傳統農機行業產業結構固化嚴重,而互聯網企業要造重型機器又需要制造業升級的配合。所以農業機器人的發展還需要較長時間,這方面的時間軸可以參考電動汽車行業。
3. 利用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技術的“AI工具”會首先幫助種植者和養殖者提高采收精準度,以及生產過程的透明度,從而提高農產品輸出質量,獲得與經銷商議價的能力。這類AI工具開發簡單成本低,而農戶的數量和議價需求又極其巨大,很像幾年前城市里的各種生活類O2O工具。只不過一個在城里,服務的是消費升級;一個在鄉下,服務的是供給側改革。
4. 在“種植智能化”方面,目前的圖像采集和處理技術還不足以支撐高精度的病蟲草害監測、土壤有機質監測。所謂的多光譜技術在成像精度和數據可靠度上還遠遠達不到精準作業的需求,可能需要2-3年時間的開發,或者由其它技術來替代。
5. 中國的農業科技公司會比任何國家發展都迅速,原因是中國農業產業規模巨大,求變的需求更大。
6. 相比40年前開始的機械化,和15年前開始的自動化,這一輪的“智能化”競爭,比拼的不再是單純的生產關系和生產資料,拼的是數據量,也就是農戶數量和生產經營的多樣性。中國的小農經濟一旦有了簡單易用的數據采集和分享工具,爆發出來的產業優勢將不可估量。
本專欄內容由極飛科技撰寫編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